「你這張單卡流程太久了,有再往上Call嗎?」
「你約那個某某公司的總經理出來跟我見面。」
「我下週要去台灣出差,你幫我約幾個客戶高層吃飯。」
以上這些話,是每一位科技業務在職涯中都會無數次聽過的「老闆指令」。
尤其是亞洲人奴性重,上級交辦就是任務,員工往往使命必達。但在經過這些年各種業務洗鍊之後,我心裡那句話愈來愈大聲:
👉「老闆,你憑什麼要我Call High?」
▍提出挑戰的前提是:你得有本事Call得到
Call High是一門高難度技能。要能約到一位總經理或資深副總出來見面,不只仰賴人脈與資歷,更考驗經驗與判斷力。例如:時機對嗎?該聊什麼?我方是否也派出對等層級會面?……
正因為這件事不容易、資源成本高,每一次出招都得謹慎。它不該只是某些空降主管拍拍腦袋下的指令。
既然是這麼困難、代價這麼高的技能,那下一句更應該反問的是:
「現在這個狀況,真的值得Call High嗎?」
📚 Call High小教室|愛咪加碼聊
很多人以為Call High就是硬衝、硬約,能約上誰就算誰。但實戰經驗告訴我:Call High是有方法、有策略的,不是比臉皮厚。
以下是我自己總結的「Call High出招三問」:
☝️ 這個人,對案子有影響力嗎?
不是位階越高越有用。有時候真正關鍵人是旁邊的副手,他開口通常總經理都會同意,應該要判斷誰「說了算」;而不是誰「看起來最大」。✌️ 我有沒有提供對等價值?
約對方高層見面前,請先想清楚:「他會從這場會議中得到什麼?」
而不是一下子就衝說:「我們有個案子,目前卡在哪裡,想跟您聊聊怎麼推進?」
一下子就把底牌都掀光光了,對方為什麼要幫你?為什麼要跟你見面?👌 真正掌握給不給約的,是秘書
有時候客戶高層約不到,不是因為他不願意見面,而是他太忙了,甚至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行程。只要秘書一句「他沒空?」直接把機會堵死。通常我會先徵詢高層得到會面的同意,再跟他說會去跟他的秘書安排行程,之後拿著高層已經口頭同意的理由,去請秘書安排時間,這樣成功的機率比較大。
【狀況一】案子要掉了,老闆急著要你往上Call
這是最常見的場景:案子卡關、流程走不下去,Sales向上報告後,老闆擔心這一季又要掉案子了,像開啟自動回覆:「你Call的層級不夠高,有沒有Call High?」
但現實真的這麼簡單嗎?
如果今天這是一筆大案子,攸關客戶未來策略、牽動整體營運方向,那當然要 Call High。甚至在案子還沒送簽呈之前,就應該開始布局高層關係,掌握贏單的先機。
但如果只是張幾萬塊的小單,加個用戶、換個模組讓系統跑快一點,對客戶沒有「不做會死」的急迫性,這時候硬要去打擾一位副總或總經理,只是為了證明「我們已經努力過了」,那是不是太「形式主義」了?
對方可能壓根不知道這是什麼案子,你費盡心力終於敲到一場會,卻換來對方白眼、甚至直接被拒絕。這樣的操作,不只形象扣分、CP值極低,還可能讓你在客戶心中丟了一條原本很好的關係線。甚至在下一次真的需要Call High的大案時,因為已經用過這張牌了,對方早早看破你的手腳,興趣缺缺。
與其這樣,不如把這80%的力氣省下來,去搶下一張更有機會的大單。
尤其對資深業務來說,時間與資源應該花在真正「有產值」的事情上。而Call High本身是一項高耗能行為(需要人脈、時間、鋪陳與對等資源),當資源有限時(如時間、客戶意願、個人情緒能量),每次出手都代表放棄其他可能更有效的策略,這就涉及了機會成本。
Call High看似積極,其實是在高機會成本下的豪賭。若不是值得下注的大單,過度使用這招只會讓資深業務疲於奔命、拖垮整體策略配置。
💬 愛咪加碼聊|請客戶陪我演一場戲
有次案子眼看追不回來了,根本來不及在當季結案。老闆又祭出他的大招:「幫我安排跟高層見個面。」
還好這是一位我合作非常久、感情很好的客戶。對方是資深副總,我們幾乎每個月都會約喝咖啡、吃飯。他一聽就懂我有難處,也幫我分析流程確實趕不及,但若延到下一季初簽約是沒問題的。
於是我請客戶陪我演一場「戲」——
副總出面會見我主管,當場表現出對我們高度合作的誠意,同時也很「遺憾」的表示因為公司流程限制,這季真的簽不了。但他也補上一句:「我們已經在評估明年擴大採購的規劃。」那場會議幫我穩住了陣腳,也安撫了主管的焦躁。
但事後我回頭想:要有多深的信任,才說得動一個副總陪你演這齣戲?這不是Call High,是Call Friendship。
【狀況二】老闆來巡視,要你秀肌肉
更常見的另一種情境:區域或全球大老闆來視察,要求業務安排幾場高層拜訪、幾攤高檔飯局,說穿了就是「秀肌肉給總部看」。
資深業務的心聲是:「老闆,拜託你準備好再來!」
要約到客戶高層並不簡單。通常要提前幾週與秘書喬時間、適應客戶臨時取消或變動。好不容易敲定會議,有些主管卻像來視察政績一樣,在會議中滔滔不絕講自己多厲害,完全不管客戶狀況。
我還真的遇過客戶在會議裡直接打瞌睡的場面。😴
「老闆,都做到這個位置了,能不能把表達能力練好再來?」──資深業務的第二句心理話。
人家高層日理萬機,願意見面已經是給足面子。
若會議內容沒有給足對等價值、只是走過場,就是在浪費對方的注意力資源。
在心理學上,注意力本身是一種有限資源,一旦被不必要的干擾佔用,未來要再引起對方重視就會更困難。
✅ Call High 不是單次交易,而是一場長期關係投資。
當然,Call High也不是完全沒價值。我曾幫一位前公司的CEO安排與台灣最大客戶的高層會面,兩人一見如故,CEO不只成功搞定當時最難處理的案子,後續兩人還持續保持聯繫,他自己每次來台都會跟對方私下約飯局。這就是所謂真正有價值的關係經營。
Call High是可以幫公司打通大門、建立信任的「關鍵一擊」。但前提是——你來真的,不是走個過場。
💬 愛咪加碼聊|主管在Call High時和客戶吵起來
我曾經有一位非常尊敬的主管,業務實力一流,但個性屬於那種——嗆辣有勁,殺氣外露型。
有次我千辛萬苦安排他和某家潛在客戶的資深副總見面。那案子是我們年度最大案,如果成了,不但當年業績完美達標,還會拿下一個市場指標客戶。
結果會議進行到一半,現場火藥味四起。主管開始指責對方:
「我們讓你們免費試用這麼久,也投入大量資源陪跑,結果你現在才說價格太高,是不是在浪費我的時間?」
他說的義正詞嚴,而且也沒錯——因為我們早在客戶要求試用前就給過完整報價單,對方當初若真的覺得太貴,其實一開始就不該進入測試階段。
我當場花容失色,腦中只剩下兩個字:「完了。」
這不只是可能掉案子,還可能一秒惹怒台灣最大客戶,之後會不會被業界封殺?但出乎意料的是,這案子後來簽了。事後我私下問主管,他淡淡地說:
這是他的「激將法」——攻其不備,對高層愈有效,而且反而會讓對方覺得你有骨氣、有底線。
這場會議也讓我學到:策略性衝突,有時是高手在玩的心理戰,但這招,真的不是人人都能撐得住。老闆,下次要用之前先跟我打聲招呼啊!
一個好的業務老闆,要會判斷「該不該Call High」
Call High不是萬靈丹。它講究時機、對象、策略與執行方式,不是遇到困難就隨口拋出的一句話。
一個好的業務主管,不該只是每次掉案子就丟一句:「你今天Call High了沒?」而是能和業務並肩思考:這張單卡在哪?是誰擋住了流程?還有沒有別的策略能打開突破口?即使最後案子真的掉了,大家也會從中學習並優化流程,這才是雙方都能成長的合作方式。
相對應地,好的資深業務為什麼不敢「說真話」?直接拒絕老闆Call High的要求?往往不是因為不懂判斷,而是因為缺乏心理安全感,只能硬著頭皮執行形式主義任務。
Call High 一旦變成「不能質疑的標準流程」,就不再是策略選擇,而是組織文化出問題的徵兆。
✅ 讓人願意說實話、有彈性的判斷空間,是好主管真正該努力的方向。
好的業務懂得判斷每一次出招的機會成本,
而好的主管,則應該尊重這份判斷力。
📬 喜歡這篇文章嗎?給我一個愛心,我會每週和你分享職場觀察、業務生存術與人生斜槓心得。
👇也歡迎留言分享你的 Call High 血淚史!